前不久,张家港市丁某某来信建议,“审批不见面”应注入人情味,充分考虑到办事群众的各类层次,从而更加方便群众。
来信称,近期,各地学习南方某省经验,纷纷推出了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升级版——“审批不见面”,备受关注,好评如潮。我们苏州市也不例外。“审批不见面”,顾名思义,就是群众和企业去政府办理审批事项,无须到窗口,无须跑部门,只需打开电脑,上到平台,填写表格,提交材料,足不出户,便能轻松搞定。
诚然,相比较于以往那司空见惯的跑断腿、磨破嘴,电话打不停,公章盖不完,既耗时间,又费精力的审批,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方便群众、惠及民生的好事,也是一次“牵动全身”“脱胎换骨”的深刻变革,彰显了政府“自我割肉”“壮士断腕”般改革的决心和力度。然而,一段时间以来,从笔者走访了解的情况来看,“审批不见面”在一些地方推行后,少数群众并不买账。仔细分析,原因有二:首先是操作不太方便。网上审批,对于一些经常接触电脑、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从业者来说,自然不是难事,但对于一些文化层次不高、且年龄较大的从业者来说,却并非易事,搜索、浏览、打字、填表等,是个比较陌生的技术活,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。——“审批不见面”,让他们一时难于适应;其次是存疑无以解惑。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说,审批并不常见。由于平时忙于生计,涉及相关政策、文件、法规等层面的见识捉襟见肘,难免存有困惑、疑虑和不解。假如见面审批,遇到疑惑及不清楚的地方,至少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一下,以求心安。而审批不见面,对着一台冷冰冰的电脑、一张张不会说话的表格,一旦敲击键盘,完成材料提交,这难免的差错,如何补救?即便没有差错,心里多少会有不踏实、不靠谱、不放心的感觉。
任何新生事物总有个适应与接受的过程,笔者也完全没有否定“审批不见面”的意思,,任何事物总要一分为二,即便类似“审批不见面”这样的改革也难免有瑕疵。少数群众不买账、不领情也是客观事实。
为此,笔者提出如下三点建议:一是改革之初,设定一年过渡期,实行“不见面审批”与“见面审批”双轨运行机制,真正体现“以人民为中心”,并视情逐步减少“见面审批”的窗口;二是反复试验,优化“不见面审批”平台的功能设计,尤其要增加在线咨询客服热线或视频窗口,提供群众法规、政策等方面的人工咨询服务,解答群众的相关疑问;三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设身处地、换位思考,切实解决“不见面审批”存在的缺陷和瑕疵,进一步优化、完善“不见面审批”工作流程,确保流程科学合理、操作方便快捷,坚决杜绝“一刀切”“夹生饭”式的“不见面就是不见面”。
多少年来,办事少跑腿、快办结,是群众和企业的渴望和期盼。“审批不见面”,给“一直在路上”画上了句号。检验其成效的标尺只有一个,那就是让群众感到满意的“好事做好”“好事做实”。